【作者按】
投资是逆人性的。《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脱离舒适区》、《反脆弱》、《可复制的领导力》… … 都是逆着人性的词条。
少即是多:这个思考模型让你我轻松过一生
慢即是快:这个思考模型让你我踏实过一生
脱离舒适区:这个思考模型让你我带劲过一生
反脆弱:这个思考模型让你我小强过一生 … …
我将结合投资实践中接触到的企业家、投资人的案例,把这几个逆向思考模型说得更鲜活,一切就明白起来了。
·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说,大脑中有两套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控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计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简单来说,系统1经常用于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动作,系统2经常用于比较费脑力的工作。
混沌大学李善友老师特别强调过一种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误读: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不可否认,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但实际需要的是拥有了思维模型的10000小时刻意练习。这时候就有了用系统1还是系统2完成“一万小时定律”的区别。用系统1简单重复10000小时的结果是让自己“假装很努力”;系统2模式下,10000小时的可以练习让你不断进化,成为那个很厉害的人。这就是我理解的“思考,快与慢”。
把这个模型放到现实中,我在投资尽调的企业中发现了惊人的不同效果。
案例一:
我们访谈过一家拟投企业的代工厂,老板拥有20多年跨国企业做代工的经历,我们从进入他办公室的第一刻就感觉到了一位“勤奋”的民营企业家的“风风火火”,由于是夫妻作坊式的传统经营模式,所有决策系于一身。由于我们拟投企业是他的最重要客户,老板高度重视,全程陪同。
我们发现,一个半小时的访谈,他迎来送往了两拨外商,接了三四个电话,对我们的访谈有问必答。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这个老板只能赚体力辛劳的钱。
因为有个细节,从我们进入办公室,他招呼人给我们泡茶,到我们离开,我们没喝到(脑补画面吧)。整个公司在“代工思维”下,自上而下在用系统1思考和决策问题,20年如一日啊。下意识的决策,很可能就是很随意的决策,经过传导的结果就是“人忙人”,一杯茶暴露的“代工思维”下用系统1简单重复地实践伪“一万小时定律”,企业效率低下、效益低下是必然的。
这家给某世界500强代工20年,400人的工厂,到2017年1.8亿左右的营收,300万左右的利润。一款精致的产品就来自这样的工厂,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案例二:
我们投资的另一家企业,创始人做了15年外企高管,脱离舒适区(我下一篇文章探讨这个模型)顺势组队创业。团队及业务的优势自不必说,我非常认同他的是基于逻辑分析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是一种逻辑正确前提下高效决策的思维模型和工作方式。
基于思考模型下,用系统2在各个工作场景下进行持续多年的刻意练习,专家级的水平是必然的。更大的威力在于形成了一套认知力不断提升的方法论,公司自上而下地贯彻,一切看似慢了,但走下去会越来越快。我们曾亲身体会过一天内用思维导图协调三方起草投资协议到完成的高效,这种高效的背后是,我们前一天用系统2烧脑了一个下午构建模型。
关于“思考,快与慢”,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我应该说明白了。
· 成长,快与慢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是中国企业野蛮生长的三十年。那一代的企业家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 近10年,新经济背景下,商业格局巨变,呈现新一轮“野蛮成长”,睡觉都成了浪费时间。创业面临焦虑、投资也焦虑,也许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走的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慢下来,想想“成长,快与慢”背后的思考模型。
我们又要讲竹子的故事,小米谷仓提出的“竹林生态”。“一棵竹子的成长周期分为竹笋期、地上幼竹期、成竹期、衰退期,地下竹笋期的竹子主要是根系的疯狂发育。而一旦钻出地面,就进入地上幼竹期,这个阶段的竹笋之所以能够快速疯长,所有的生长动力都来自地下四通八达的根系,发达的根系可以在很深广的地下,不断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与水分。因为根系发达,从幼竹到成竹,是一个极短的过程。然后是漫长的成竹期,而后衰退。单棵竹子的生命周期结束了,可是根系却越来越发达,所以不断有新的竹笋钻出地面”。区别于传统“松树型”公司形态,竹林型”公司的扎根,看似慢,实则快。竹子用了4年时间才长了3厘米,其间都在地下默默地扎根,到了第5年,只用了6周时间就长了15米。“松树尾大不掉,外强中空,轰然倒掉常见;竹子根系蔓延,积竹成林。
小米生态链的明星产品小米扫地机器人,出品公司2014年7成立,2016年底推出产品,期间的两年正是默默扎根,打磨产品的过程,2017年一款1699元的小米扫地机器人实现12.8亿销售,成为国内单品销售第一。
飞米的无人机,为了达到ID设计的要求,废掉了两套模具,每一套的成本都高达几百万元,这种严苛的要求最终导致产品延迟一年才面市。慢下来是为了极致性价比的严格贯彻,最终帮助企业树立了品质的口碑,帮助小米守住了用户的信任和依赖,这样的慢即是下一步快的基础和保障。
· 投资,快与慢
2017年的“价值投资”主线让更多二级市场投资机构开始反思“投资,快与慢”;2018年的资管新规和A股发行规则变化让更多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开始反思“投资,快与慢”。
先说二级市场“投资,快与慢”。我做投资之前做过券商研究员,后来也负责研究所的策划与管理,我的观点是,A股交易规则和基金排名规则,使“价值投资”成为很多投机思维机构的伪装,而投机思维下,长期收益率目标其实很难超过巴菲特25%,很辛苦的盯盘,很快的换手,貌似很快,其实很慢。而真正秉持 “价值投资”的二级投资机构,在宏观和风格判断后,可以喝着咖啡赚钱。如果你曾经持有贵州茅台、云南白药,现在持有海康威视、爱尔眼科… …看似很慢,其实很快。
再看一级市场“投资,快与慢”。目前股权投资市场大致分两类:精益投资、撒网投资。这两种方式都有其方法论,有与之匹配的资金周期、团队结构等特定要素,没有对错之分。我想说的是“投资,快与慢”的角度。
撒网投资,因为机构资金的投资压力,每年分配给各投资经理投资金额,使得短期投成成为最重要的KPI,高效筛选,高效尽调,高效决策,前期的快将积累大量投资标的。如果投的初心是投成,等到投后环节,甚至退出环节,各种分歧、博弈、折磨、诉讼,所有效率都要慢下来。撒网投资对投后管理要求很高。
精益投资,把所有考察、博弈、折磨前置,达成同频道的认知、方法论认同,投后主要精力是服务、赋能。看似慢了,投后效率会高。
硅谷天堂上海团队10年投资22个PE项目,实现7个IPO,并围绕合作伙伴上市公司,开展”PE+产业基金”赋能式并购整合,持续打造经典案例。10年的慢工细活,让我们陪被投企业走得更远更久。我们精益投资的初心是为找到好企业,慢即是快。
· 慢即是快,踏实过一生
不忘初心,守拙坚毅,不傲慢也会提高效率。阿甘、郭靖、巴菲特就是这样的好榜样。慢即是快,这个思考模型让你我踏实过一生。
(作者:苏立峰;原国元证券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现担任硅谷天堂投资总监,生态型投资负责人,负责大消费领域生态链企业投资,目前主要覆盖盒马生态链、小米生态链、京东众创生态链、喜马拉雅FM生态链等,对资本市场研究与实践具有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