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一则“知情人士”关于“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的新闻使原本波澜不惊的新能源汽车业热闹了起来。主要原因是市场认为如果这次新传最终成真,那么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或将形成不一样的格局。
我国汽车工业从建国初期整体一穷二白发展到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发展速度惊人,从2009年开始一直占据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市场头衔。但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增加了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同时也使环境面临一定的污染压力。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例如目前以电池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自2014年特斯拉将其纯电动汽车引入中国市场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为1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充分说明我国在这一领域重要的市场地位。此外,2015年、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原创研究】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或暂停,行业长期发展仍有基础]()
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也有所上升,绝对值虽然上升不大,但是考虑到我国年产约2000万辆汽车的数据以基数,也可以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步扩大。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国市场能消化掉逐年增长的产能吗?目前看来情况不容乐观。
自2016年3月起,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15家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规划产能合计约为90万辆/年,再加上之前已经有的例如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20年底总计产能约有500万辆,远超《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汽车规划》)中设定到2020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另外,据统计2015年、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约为33万辆与50万辆,姑且不论到2020年消化掉500万辆产能,仅完成《汽车规划》中200万辆的目标也比较吃力。现在除了这15家已经得到资质的企业,还有约200家公司正在准备审请资质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潜在新增产能非常巨大。我们认为如果现在不暂停相关资质审批而继续扩充行业队伍,那么产能过剩风险将急剧上升,这也是这次市场猜测暂停新的生产资质暂停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该传言最终成真,那么行业内有哪些方面会有利好呢?我们认为利好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暂停审批能给政策制定者一次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所处发展情况的机会。“鲶鱼效应”并没有按当初设想的方向发展,反而在行业里增加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技术力量偏弱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入行业内,一是可能会形成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二是造成钻政策漏洞现象,比如2016年骗补事件,造成国家资产损失。若暂停审批,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有时间更好地审视现状,并制定出针对性更强的行业政策。
2.对于存量企业来说,从竞争对手层面而言是少了约200个潜在竞争对手,这可以降低现有企业潜在竞争压力从而继续以目前状态应对行业发展。在2012年左右发生的光伏行业去产能景象仍然历历在目,哀嚎遍野一幕不能在另一个新兴行业里再次发生。我们认为潜在利好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产能将不会大规模地无序增长,企业原有生存环境得以保存。
总体而言,自2016年已取得新能源汽车资质的15家企业与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体量相当,比如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江淮大众汽车汽车有限公司设计产能都为10万辆/年,而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的比亚迪在2016年销售量同比增长69.85%的情况下也“仅”销售了9.6万辆。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暂停”传闻有其合理性。
该传闻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最终官方结论,但是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从社会功效以及资源利用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有其持续发展的基础,因为雾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对环境的危害也正逐步加深;石油作为一种非再生资源一旦枯竭,寻找新能源是一个必然的路径,而这两点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最为主要的原因。
此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2017年6月12日联合发布《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意见》),《意见》明确不再核准新建独立法人传统燃油汽车整车企业。同时,现有车企新增燃油车产能也将考量以往产能利用率、盈利、研发投入等指标。对于现有燃油车企扩产,则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上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将新源汽车生产占比纳入条件对于该行业在我国发展无疑是重要利好。我们也注意到,此次《意见》也明确,新增中外合资纯电动乘用车企业项目,将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中外合资轿车项目核准和企业数目的规定,这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引入外资以及高端技术奠定了基础。
统合而言,我们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我国乃至全球是个必然趋势,短期的市场调整并不影响长期的发展。
(天堂硅谷金融研究院 供稿)